Skip navigation
Preponderance of the Great judgement Preponderance of the Great. The ridgepole sags to the breaking point. It furthers one to have somewhere to go. Success.
Preponderance of the Great » Judgement
2013/09/08 22:23
《高島斷易》2802-大過 彖辭

《彖傳》曰:大過,大者過也。棟橈,本末弱也。

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大過之時大矣哉。

此卦下[巽]上[兌],四陽積中,剛陽過盛,故曰[大過],

陽大陰小,故曰「大者,過也」。

「棟」,屋脊也,[巽]木而為[兌]金所傷,故「撓」。

[巽]木本柔,上無根柢,下無附屬,故「本末」俱「弱」。

「剛過而中」,非二五之中,謂四剛連亙,位處於中,剛雖過而位處中也。

然不可以恃夫剛,須以「巽而悅」者行之。

[巽]主初言,「悅」主上言,四剛互[乾]為行,以柔濟剛,黽勉前進,乃得亨也,

故曰「利有攸往,乃亨」。

蓋奇才生於困厄,定力出於艱辛,轉敗為成,在此時也,故曰「大過之時大矣哉!」

以此卦擬人事,

就卦體言:四剛居中,為主於內,二柔在上下,為客於外,為主者剛過,是主剛而客柔也。

就卦象言:四剛排列中間,二柔分居上下,儼若棟然,夫人必具剛強之德,斯足充棟樑之選。

然過剛無制,則太強必折,其棟撓矣。

要必以「巽而說」者行之,庶幾剛而有濟。

剛不患其過剛,撓不至於終撓,蓋惟其有[大過]之材,乃克濟[大過]之事。

「利有攸往,乃亨。」皆本[乾]元用九而來,

「利有攸往」,即[乾]之「行健」也,「乃亨」,即[乾]之「元亨」也。

聖人於《易》,雖以扶陽抑陰為主,而有時亦借陰以濟陽。

[巽]以出之,「說」以行之,是祛其[大過]而就以時中也,

則變而不失其常,窮而不失其正,故曰「大過之時大矣哉!」

所謂「時」者,亦即「終日乾乾,與時偕極」之道也。

以此卦擬國家,

下卦為人民,[巽]為風,有四方風動之象;

上卦為政府,[兌]為澤,有我澤如春之象。

卦體剛在中,二柔居初上,是四剛當權,有威有福,居中而秉政者也。

凡國家建大功,興大役,皆以一人身任其重,如大屋之有棟,以負荷眾材;

然任載過重,則不勝其任,而立見其撓也,是「本末弱」也。

所謂「本末」者,指上下二陰而言,二陰才力柔弱,不克任重,故「撓」,

此乃陰衰而陽失其輔,臣弱而君失其衛,陽剛過中所致也。

當此之時,在蹈常守轍之人,多不敢為,惟知時達變之士,所欲奮然而往也。

必其秉剛陽之德,而能以巽順和悅行之,寬以克猛,柔以濟剛,

得時中之宜,無亢陽之患,方足以平大難,興大業。

[乾卦]所云,不言利而美利利天下者,胥是道也,故曰「利有攸往,乃亨。」

蓋往以濟時之過,其必能通其時之變,反其勢之平,整頓天下於一新,維持世道於無窮,

而可得亨通也。

通觀此卦,陽剛太實,有不能運動之象,譬如人之肢體肥重,不能轉運也。

又四陽居中,二陰退而聽命,下無根柢,生氣已斷,上無附屬,枝葉既凋,

故爻有「枯楊」之辭,曾不如[剝][姤]之猶可來[復]。

然[大過]自[頤]來,「頤,養也」,謂當養其二陰以相濟也。

[兌]澤在上,[巽]木在下,《象》曰「澤滅木」,澤本下而反上,木本上而反下,

此[大過]之所以為顛,過越常分之大者也。

君子法之,「獨立不懼,遁世無悶」,是能以退藏者養其陽而防其過也,非君子則不能。

[大過]六爻,二陰四陽,有陽爻而處陰位焉,有陰爻而處陽位焉,

有陽爻而處陽焉,有陰爻而處陰焉,爻有不同,義亦各判。

初爻以陽居陰,是過之尚微也,[巽]為茅,茅雖柔物,藉之亦足助剛,故「無咎」。

二爻亦以陽居陰,是過而不過也。

[巽]木為楊,澤滅之而枯,得陽九生氣,枯而復稊,故亦「無咎」。

三爻以陽居陽,是過而又過也;

四剛在中,如屋之有棟,剛愎自用,終致「棟撓」,故凶。

四爻亦以陽居陰,是亦過而不過也。

四與初應,得其所藉,三曰「撓」而四曰「隆」,故吉。

五爻以陽居陽,是過而無復過也。

「枯楊」之象,與二爻同,然陽至五而極,雖華已衰,故曰「何可久也。」

六爻以陰居陰,四剛既傾,是過之終極也。

「利有攸往」,正在此時。所謂「過涉滅頂」者,正在救時,故滅頂雖凶而無咎也。

以爻之相對者言之:

初與六對,《彖》所云「本末弱」者,指初上也。

一以藉芧而無咎,一以過涉而忘凶,皆足以救其過也。

二與五對,「枯楊」之象,所取相同,生稊生華,久暫分也。

三偏則為過,四陽二陰,是大過也,故曰「大者,過也」。

君子於此,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處之,抱憂時嫉俗之念,具撥亂反正之才,

利害不計,成敗不言。上六之「過涉滅頂」者,必斯人也,復何咎矣。

回應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