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漸漸浪漫
The Power of the Great
»
Judgement
|
2013/08/21 15:29
|
《彖傳》曰:
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
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此卦下[乾]上[震],[震]者、雷也,[乾]者、天也。
[乾]在下為剛,[震]在上為動,剛而動,動得其剛,則剛而愈動,
壯盛之勢,莫之能遏,此[壯]之所以曰「大」也。
夫大莫大於天地,天地之動得其正,則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其大也,即其正也,
故[大壯]必曰「利貞」。
貞者,正也。「大壯利貞,大者、正也」,大而正,則其壯也配義與道,
可充塞於天地之間,而天地之情,即於此可見矣。
以此卦擬人事,
為其人生性本剛,而復逞其發動之氣,乘剛而動,勇往直前,非不足以有為也。
然過剛則折,過勇則蹶,敗事之咎,即在此[大壯]中也。
《雜卦傳》曰:「大壯則止」,其以此也。
[大壯]首曰「利貞」,利貞者、利於貞,貞即謂正,所謂「大者正也」。
卦體[震]上[乾]下,[乾]本健行,至上九陽極則亢,是以有悔。
[震]主震動,而爻象皆言恐懼,可知《易》道惡其過剛。
越禮違謙,往必不利,故君子誡之以「弗履」,惕之曰「用罔」,
故以柔濟剛,以靜定動,則動如無動,而剛若不剛,則見壯即見正也。
《孟子》所謂至大至剛之氣,其在斯乎?
以此卦擬國家,為國運壯盛之時也。
上卦曰[遯],四陽在上,二陰浸長,此卦反之,四陽在下,二陰浸消。
陽長陰消,乘剛而動,故曰「大壯,大者壯也。」
是君子日進,小人日退,國運全盛,正在此時。
然國運過盛則侈,卦象過壯則暴,侈與暴,皆失其正,故[大壯]必曰「利貞」。
貞之為言正也,非正無以成其大也。
大而正,斯剛不過剛,動無過動,是以正而用壯,「大者壯」即「大者正」也。
《象》所云「君子非禮弗履」,禮即正,非禮即非正,君子亦用其正而已。
夫子所謂「政者正也,正則行,不正則不從」,垂誡深矣。
故六爻多誡「用壯」,初懲以「凶」,三誡以「厲」,五教以「易」,上惕以「艱」,
惟二四兩爻,得其「貞吉」。
蓋易道惡其太過,以得中為吉,治道亦然,此王者所以貴持盈而保泰也。
通觀此卦,卦體[乾]下[震]上,卦象內剛外動,乘此陽之正壯,以逼陰之將消。
疑若易易,然陰方得位,未可遽逼,剛不可恃,進不可躁,故君子必以禮為履也。
[大壯]反卦為[遯],
[遯],退也,二陰方進,其退不可不決;
[大壯],進也,二陰未退,其進不可太猛。
《雜卦傳》曰:「大壯則止,遯則退也。」其卦義相反如此,而爻象亦皆先後互反。
以上卦[震]體雖同,下卦一[巽]一[離],[乾]健也,[巽]順也,故進退不同。
陰進則陽退,陰限則陽仕,此[大壯]之所以繼[遯]也。
六爻分屬二卦,內三[乾]體,外三[震]體,以二五為得中。
初爻為[乾]之始,一往直前,知進而不知退,故「凶」。
二爻為[乾]之主,喜得其中,而猶不失其正,故「吉」。
三爻居[乾]之終,「小人」指初,「君子」指二,「罔」為法網,即君子懷刑之意。
蓋合初與二,分言以明之也。
四爻出[乾]入[震],為[壯]之主,以陽處陰,動不違謙,故得吉而「悔亡」。
五爻居[震]之中,能於平易之時,柔而得中,不用其壯,故「無悔」。
上居[震]之極,進退維谷,何利之有?唯能凜之以艱則吉。
總之,持盈保泰,壯乃得吉,越禮違謙,壯必有悔,
是必如三之「用罔」,而不「用壯」,斯為處壯之要道也,玩易者其審之!
余讀[大壯]一卦,而有慨夫維新先後之義士也。
當幕政初衰,妄施議論,不知忌諱,即所謂初之壯趾凶也。
著書立說,有主尊攘,以興起天下之大義者,如二之得中「貞吉」也。
方其列藩應義,群才奮興,或躁或緩,邪正不一,禍福攸分,
如三所謂「用壯」「用罔」之不同是也。
或有慎禮守謙,不失其壯,能以尚往得吉者,如四之「藩決不羸」是也。
或有居易預防,不涉險難,以退為進而「無悔」者,如五之「喪羊於易」是也。
至若方今當路大臣,皆出自昔年創義藩士,歷盡艱危,而得際其盛者,
如上六之「艱則吉」者是也。
要之廢藩諸士,忠肝義膽,國而忘身,均可嘉尚,其間成敗禍福,亦各自取。
「用罔」,實足為前事之鑒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