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漸漸浪漫
Youthful Folly
»
Judgement
|
2013/08/08 09:58
|
《彖傳》曰:
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
蒙,亨,以亨行時中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
初筮告,以剛中也。
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
蒙以養正,聖功也。
[屯]之後次以[蒙],謂山川之位既定,萬物繁茂,然猶是蒙昧初啟。
卦象[艮]山之下,有[坎]水之險,水自山上而下,流而為[坎]。
其初為雨為水,不知所自來也。
[艮],止也,故「險而止,蒙。」
[坎],通也,故「蒙亨,以亨行。」
[艮]止則陰氣閉結,故暗;[坎]通則陽光透發,故明,有由蒙生明之象。
此卦自三爻至五爻而為[坤],[坤]為地;
自二爻至四爻而為[震], [震]為在葦;山下之地生萑葦蒙茸,是[蒙]之象也。
以此卦擬人事,有蒙昧無知之象。
人幼而智識未發,謂之「童蒙」;不學而不知道義,謂之「困蒙」。
六五「童蒙」柔中,天姿本美,幼而無知,功宜養。
六四「困蒙」重柔,氣稟本昏,而又不知自勉,利宜發,故謂之「山下有險,險而止,蒙」也。
九二以剛中而應六五,六五為主,九二發其蒙。
以陽爻為師,陰爻為弟子,故師得二爻之陽,以應弟子之求,
謂之「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
弟子得五爻之陰,以求師之教,當致其精以叩之,謂之「初筮告」,
若再三請益,瀆慢不敬,則不告也。
《易》之理如此,蓋師教通於神道。
凡人於未來之事,不得不問之於神,神之教之,所謂「受命如響」也。
故告蒙亦曰:「初筮。」言神之與人,猶師之與弟,應以誠求,不應以瀆慢,
謂之:「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
是以「困蒙」者,聖人所欲啟發;「童蒙」者,聖人所欲養正也。
養正之道,非由外加,亦即葆其固有之天真而已。
凡人之受生於天也,耳自聰,目自明,父子自有恩,君臣自行義,莫不自具也。
人能不失赤子之心,則親親長長而天下治平。
且「童蒙」者,人生之初也;
「童蒙」而無所養,他日欲望其聖,不可得也,謂之「蒙以養正,聖功」也。
以此卦擬國家,
上卦之政府,有山之性,傲然而在高位,固守而不動,
乏奮進之精神,怠於政事,而不眷顧下民,惟以剛重鎮壓之。
下卦之人民,有水之性,
猶水之就下,陷於困難之中,苦其生活,忘教育之道,不知國家為何物。
故[屯][蒙]二卦,皆為洪荒之世,
人民逸居而無教,爭奪以謀生,弱肉強食,知己而不知有人。
夫天下之人,當其智識未開,而導之於善,則其教易行,
及其嗜欲既熾,天良已汨,則其教難行。
政府當此時,宜開導斯民,使之就產業,待其衣食之豐足,而後可教以禮義。
得此卦知政府之施政,未得其宜,國家之教育,亦誤其方,人心激昻,不保無冒昧之舉動也。
政府既導之以德,齊之以禮,而下猶不從,不得不出之以政刑,擊而除之,亦勢所不免也,
是以上爻有「擊蒙」之象焉。
[蒙]之時,君子小人,皆不得其位,是非顛倒,邪正混亂,
六四一爻,獨得其正,亦不容於世。
君子為小人所排擠,而不得於世,是國家之蒙也。
[蒙]之世,六五之君,陰柔而順良,異日聽明大啟,必將為聖明之君。
以尚在幼稚,其德不普於天下,
幸有九二之大賢,與之相應,是朝廷之師傳,而負發蒙之重任者也。
此爻非以臣求君,而君求臣也。
猶太甲之於伊尹,成王之於周公,謂之「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也。
且以此治國家之蒙,包容蒙昧之民,誘掖扶導之,可以全教育之功。
若猶有不奉教益,懶惰放恣,不知悔改,初六所謂「利用刑人」者,戒之深矣。
通觀此卦,初六與上九,治蒙之始終也。
九二當啟發眾蒙之任,六五「童蒙」之主,六三則女子之蒙也,
六四「困蒙」之下愚者也。
故初六蒙昧之民,而不知受教,不勤民業,以致陷於困難,處之刑辟,以懲其非,
是以日:「發蒙,利用刑人。」
九二為師,具順良宏涵之德,善容眾蒙,訓導得宜,得繼祖先之志,使之守其業,
故曰:「包蒙吉」,「子剋家」。
六三,其性奸邪,不從教導,故曰:「勿用娶女。」
六四有頑固強慢之性,不聽師教,自陷困苦,故曰:「困蒙,吝。」
六五猶是赤子,天性純正,但智識未開,童稚而居君位,克順九二師傅之教,
所謂聰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也,故曰:「童蒙,吉。」
上九師教不得其正,不以德化,而以刑驅,是為寇也,
故曰:「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也。
《易》中六爻之義,初爻對上爻,三爻對四爻,其義自易明也。
例如此卦初爻用刑,上爻用兵以擊之;
二爻「包蒙」以應五爻,五爻「童蒙」以從二爻;
三爻見二爻二失身,四爻遠二爻而失利。
諸卦之例,大凡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