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漸漸浪漫
Coming to Meet
»
Judgement
|
2013/07/24 02:08
|
《彖傳》曰:
姤,遇也,柔遇剛也。
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
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
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姤之時義大矣哉。
「姤」,古文作「遘」、或作「逅」。
「遘」,行而相值也;「逅」,邂逅,謂不期而會也,要即「相遇」之義也。
卦體下[巽]上[乾],[乾]者、天也,[巽]者、風也,
天本清明在上,而微風乍起,適與相遇,故曰:「柔遇剛也。」
娶女本人倫之大,
然《詩》:「野有蔓草」,為男女相遇之私,遇而不正,故曰:「勿用娶女。」
而《彖傳》謂「不可與長」,蓋防[姤]陰之長而侵陽也。
惟相遇而不相侵,斯陰陽相濟,而適以相成。
夫獨陽不生,獨陰不育,天地相遇,乃能生物。
[乾]曰「品物流行。」[坤]曰「品物咸亨。」惟其相遇有成也。
[姤],當四月純[乾]之後,[坤]陰始生,
[乾]為剛,[坤]土居中,為中正,謂之「剛遇中正」,將見天子當陽出治。
握[乾]德之剛方,闡[坤]陰之中正,
斯德以位顯,道與時行,黎民興變,四方風動,在此時也。
風之行最捷,風在天下,故曰:「天下大行。」
王化行而禮義修,禮義修而風俗正,
江漢之間,女子皆能貞潔自守,相遇而不與長,復何慮乎「女壯」者哉!
[姤]之時為盛夏,[姤]之義為純[乾];
[姤]之為言,養也;[乾]之為言,健也;
[姤]之時義之大,於此可見矣。
以此卦擬人事,人事不外男女嫁娶,是人倫之大端也。
勿娶,則人倫滅,天地閉絕,陰陽睽隔,不生不育,不特無以為家,抑且無以為天下矣。
《彖》所謂「勿娶」者,非「不娶」也,為「勿用姤道以娶之」耳。
「姤」字,從女,其義為「遇」,女本陰柔,陽之而授以權,則陰乃長,
陰長則「女壯」,五陽雖盛,一陰得以消之矣。
《傳》曰:「不可與長」,是抑其壯而歸之以中正也。
所遇既得中正,則[巽]順以從,所謂「宜爾室家,樂爾妻事」,刑於之化,可行於邦國。
由是而推之,即天下亦可大行矣,夫何憂夫「女壯」哉!
聖人作《易》,以著消長之幾,陰陽起伏,不能偏癈,惟在因時以保護之耳。
故六爻之義,多取以陽包陰,而九五之「包」,最得中正。
諸爻之受其包者固包,即不受其包者,亦不能外其包。
斯陰不至於侵陽,則陰陽得其平,陰陽平而夫婦之道和,夫婦和而人事乃無不中正矣。
以此卦擬國家,自來國家顛覆,其釁每啟自閫闈,
如殷紂之亡由妲己,周幽之亂啟褒姒,「女壯」之禍,萬古垂鑒。
聖人於[姤卦],首示其戒,惕之曰:「勿用娶女。」蓋所以遏其流而杜其漸也。
其義則正,其旨則嚴,而其辭未免過激,懲其壯而「勿娶」,
不特人倫有缺,且何以處《關睢》「好逑」也耶?
故《傳》申之曰:「不可與長。」謂所惡於女者,惡其陰之漸長也。
陰不長,則陽不消,陽足以育陰,而陰不能剝陽,斯相遇而不相爭,且更得其相助。
王者之化,起自宮中,后妃之德,被於江漢,自來至郅治之朝,未嘗不藉內助之賢也。
「姤者,遇也。」卦體上[乾]下[巽],[乾]剛[巽]柔,謂之「柔遇剛也」。
推之天地相遇而品物生,夫妻相遇而家政修,群臣相遇而治化行,
蓋得遇則成偶,不遇則為奇。
事無大小,未有不以相遇而成者也,特所遇務期中正耳。
[姤卦]六爻,惟九五獨得中正;
以祀為剛,以瓜為柔,祀之遇瓜,即剛之遇柔,得其包,則剛不為柔侵,而柔自樂為剛用;
諸爻亦以中正為吉,以不得正中為凶。
剛包之,實[乾]元包之,「大哉乾元」,其遇者廣,其包者愈大矣。
為[姤]言之,非專為[姤]言之也,國家教化之臧否,皆可於此卜之矣。
通觀此卦,
卦之體屬夫女,卦之義取夫遇,卦之象用懲其壯,卦之用戒其與長。
天下不能無女也,天下亦不可無遇也,
因其壯之為害,而遂欲絕其女、卻其遇,是率天下於寂滅之途,豈聖人作《易》之旨哉?
蓋壯之為害,不在於壯,而在與壯以權者,壯乃得以漸長。
《傳》曰:「不可與長」,則壯無其權,而女不為害,相遇適足以相成,而遇正大可用也。
[姤]之為卦,何嘗不善?
[乾]天上運,[巽]風下行,「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遇之象也,
是以天地得遇而物生,剛柔得遇而道平,君臣得遇而治成,[姤]之時義,所以為大也。
天下有風,為天風相遇,天無遠而不覆,風無遠而不屆,
古先哲以大中至正之道,宣告四方,象取此耳。
爻以九五陽剛居尊,為卦之主。
初以一陰方來,有君民相遇之象;
二以剛中下應,有大臣宣化之象;
五所用以招攜懷遠,風行下國者也。
三、四、上三爻,或病於「牽」,或失於「遠」,或傷於「窮」,
是皆不善於包,而相遇之未得其中正也。
聖人愛陽而惡陰,愛陽而喜其來,故於復之一陽,而喜其「來復」;
惡陰而亦不能禁其不來,故於[姤]之一陰,而戒其用壯。
可見聖人之於陰,未嘗不予陰以並生,但不使陰之漫長為患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