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Return (The Turning Point) judgement Return. Success. Going out and coming in without error. Friends come without blame. To and fro goes the way. On the seventh day comes return. It furthers one to have somewhere to go.
Return (The Turning Point) » Judgement
2013/07/01 16:45
《高島斷易》2402-復 彖辭

《彖傳》曰:

復,亨,剛反。

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

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

利有攸往,剛長也。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復,亨」,謂陽剛消極而來復,復則陽漸長而亨通矣。

「剛反」者,謂[剝]之時,剛幾去而不返,

出於[震]而來[復],[震]為反生,故曰「剛」反。

「動而以順行」,是出入皆在順動之中,故「無疾」。

自動者順,朋來亦順,故「朋來無咎」。

一反一復,其道循環,「七日來復」,天行之自然也。

以順承天,則剛之方返者,日進而盛矣,故「利有攸往」。

「剛反」,言方復之初,「剛長」,言既復之後。

[剝][復]消息,天地之氣所默轉,即「天地之心」所發端也。

「天地之心」,本無所不在,無從窥測,惟生意發露之初,方見得「天地之心」,

故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其」「乎」語辭者,愈覺彷彿想見之真。

以此卦擬人事,是善惡絕續之一轉機也。

人雖甚不善,而於平旦之際,未始無片念之偶萌,萌即復也、復則動矣。

逆而動,動乃入惡;順而動,出惡而入善矣,道無不亨也,疾於何有?

朋以類聚,入夫善,則善朋皆來,自無咎焉。

人身一小天地也,人有賢愚邪正,即天有雨暘燠寒;人有生老病死,即天有休咎災祥。

「七日來復」,

以干支言,至七則為衝;以建除言,至七則為破;

衝與破則皆為動,是以有反復也。

故人之疾病寒熱,亦往往以七日為一更,此皆陰陽剛柔之轉移,人與天無二道也。

按六爻之辭:

初爻為人遷善之始,是以反身而誠也。

二爻見人之遷善,欲同歸於[復]也。

三爻屢復屢失,雖危而終復於善也。

四爻謂能捨群陰而從初陽,是取諸人以為善者也。

五爻以陰居陽,獨得其中,是能「安土敦仁」者也。

上爻居卦之終,六幾於七,而又將變矣。出[復]凶,深足為人之遷善者戒矣。

《易》言天道,其所以為人事垂誡者,至深且切,於[復]可見天心。

復時見天心,不復时則渾是人心矣。

天心惟微,人心惟危,可不懼哉!可不慎哉!

以此卦擬國家,是國家治亂之一轉機也。

由治入亂,陰之始也;出亂入治,陽之復也。古今往來一治一亂,其機莫不如是焉。

是故亂不自亂始,治不自治始,機之動也甚微,[復]之一陽,即真陽之微動者也。

其動也順,則其道亨,其往利,如湯武之順天應人,撥亂反正,一著戎衣而天下平也。

「七日來復,天行也」,於格苗而曰「七旬」,於即戎而曰「七年」,

亦可於此而得七日之義也。

六爻皆指[復]言,重在進陽也,陽、治道也,即君子之道也。

初爻曰「不遠復」,如殷武丁、周宣王、漢光武之中興是也。

二爻曰「休復」,如太甲之復位,成王之新政是也。

三爻曰「頻復」,如漢劉先主之治蜀,雖屬偏安,尚無咎也。

四爻曰「獨復」,如大舜之明揚側陋,允執厥中,以從堯而致治也。

五爻曰「敦復」,如啟之承禹,武之繼文,能「敦復」治道,而致其盛也。

若上爻則當戒焉,「迷復」而不知其凶,自桀紂之亡國者皆是焉。

《易》之言在天道,而治道即屬於是。

為國家者,於[復]而見治之漸,即當於[姤]而戒亂之始。

治亂之機反復間耳,可不慎哉!可不懼哉!

通觀此卦,[剝]之一陽在上者,[復]即陽生於下,如雷藏地中,無中含有。

乾元資始者,於是露其機,貞下起元;

坤元資生者,於是呈其候。

天地生物之心,非至是而始有,乃至是而始見也。

順而動,動無不享;順而往,往無不利。

出柔而入剛,剛有何病?以我而求朋,朋來何咎?

一反一復,其道即在旬日間耳。

六爻皆以復道為辭:

初九之「不遠復」,如克己復禮之顏子,賢而希聖,生而知之者也。

六二之「休復」,下比初九之剛,如友直諒、多聞之士,親賢取友之宓子賤,學而知之者也。

六三之「頻復」,如日月至焉之諸子,士而希賢者。

六四之「中行復獨」,如悅周公孔子之道之陳良,亦聖人之徒也,困而學之者也。

六五之「敦復」,如反乎身之湯武,聖而希者也。

上九之「迷復」,則如飛廉惡來,怙終而不悛其惡者也。

困而不學者也,不唯為一身之禍,且為天下禍,故曰:「迷復,凶,有災眚,終有大敗。」

聖人於六三之「頻復」,猶曰「無咎」,而獨罪上六之「迷復」,

如此,其重改過而惡怙終也切矣。

《繫辭傳》曰:「聖人之情見乎辭」,其此之謂乎?

回应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