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漸漸浪漫
水风井
»
彖曰
|
2013/09/09 18:34
|
《彖傳》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也。
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巽]木入水,象取桔槹。
按《莊子》,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手若抽,其名日「槹」,即井上轉水轆轤,
故曰:「巽乎水而上水。」
[巽]為繩,故象繘,[坎]為虛,故象瓶,以繘繫瓶,所以引水而上也。
井有水,取之而竭,故曰「井養而不窮也。」
三陰三陽,卦體本自[乾][坤]來,[坤]為邑,
[坤]五化[坎]則成[井],成[井]則[坤]之邑改,而[坎]之[井]不變,
故謂之「改邑不改井」。
《傳》曰「剛中」,即由[坎]之《彖傳》來,剛中指[坎]五「不盈,祗平」,
井之為井,在是矣。
然井不能自為養也,必有以汲之,而養之功乃見,
繘牽之以下水,瓶盛之以上水,繘與瓶,汲水之大用也。
至而未繘,井成虛設,功復何有矣?
瓶若更羸,繘亦無用,凶已可知矣。
「汔」,幾也;「繘,綆也;「羸」,鉤羸也。
《繫辭》日:「井,德之地也。」取其養也。
蓋井養不窮,喻王者政在養民。
汲井期於得水,為政期於得民,不可半途輒止,廢棄全功,
孟子所謂 掘井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亦即此旨。
以此卦擬人事,井、節也。井節水以備養,猶人節財以備用也。
國有治亂,邑因之改,而井則仍在焉;人汲之無所得,不汲亦無所喪,在井固無關得喪也。
人之處財亦然,吾聞有以人棄財者,未聞以財棄人也。
攘攘而往者,為財往,熙熙而來者,為財來;
財在地,任人取之而不竭,猶水在井,任人汲之而不窮焉。
然汲水非可徒手往也,
卦體[坎]水[巽]木,[坎]水為井,[巽]木為 桔槹,[巽]亦為繩;
互體[離]為瓶,[兌]為口,是井口也,言桔槹以繩引瓶,下入井口,汲水而上。
《彖傳》所云「巽乎水而上水」,井之象也;隨所在而不改,井之德也。
至若井而未繘,無以上水,井無功也;瓶而既羸,勢將墜井,披者凶矣。
《彖》為井言,而不僅為井言也。
凡天下事之「節其源而通其流」者,皆可作[井]觀焉。
卦以[坤]五化[坎],以[乾]初化[巽],
[乾]為利,[坤]為用者,利用者為財,厚生者為養,皆人事之切要也。
有其養而不知所養,井幾成為虛器;有其財而不知所用,財終歸於虛靡矣。
是非財之咎也,在人之不善取耳,君子所以「勞民勸相」,為天下通其源流焉。
以此卦擬國家,[井]之為言「養」也。
因民之所養而養之,而[井]不自知真為養也。
王者以德養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而王者亦未嘗言利也。
[巽],入也;[坎],信也;[井],靜也。
入故通,而資之不竭;信故深,而改之不迂;靜故安,而應之不勞,是剛中之德也。
君子法[井]之德,以淵深者修諸己,以汲養者惠諸民,推己及民,利斯普矣。
然君子具此德,而遇不遇聽諸天;
[井]能養而汲不汲在於人,其中或得或喪,或吉或凶,人自招之。
君子之德,必不以此而改也。
汲水之器有繘瓶,繘而下,瓶而上,其機甚捷,棄而不用,則器廢,而井亦廢也。
為政之具在德禮,道以德,齊以禮,其化甚神,然弛而不張,則具壞,而政亦壞矣。
故作《易》者戒之以無功,惕之以有凶,亦深為功荒垂成者惜也。
通觀此卦,[井]反[困],《序卦傳》曰:「果乎上者必返下,故受之以井。」
《雜卦傳》曰:「井通而困相遇也。」
易位為[渙],[渙]《傳》曰:「乘木有功」,
[井]之取桔槹而不取舟,其用[巽]木一也。
旁通為[噬嗑],[噬嗑],養也,有井養之義。
下卦為[革],[革]者,改也,有「改邑不改井」之象。
要之,井為井,汲之而不窮也,其用取諸養,得地而不改也。
其德在夫剛中,或汲或不汲,井固無得喪也。
此汲而彼亦汲,一任人之往來也,
苟若捨其繘,羸其瓶,以為井不可食也,是自棄其井矣,井固無咎,而汲者凶焉。
卦體全象主[坎],是為「井中」之象,陰虛為出汲之口:
初陰在下,故為「井泥」;
二承陽無坎,故為「敞漏」;
三得位應上,故為「受福」;
四修德補過,故為「井甃」;
五陽剛中正,故為泉美;
六進養功成,故為「井收」。
以卦時論之:
[巽]初當春夏之交,水潦混濁,故井有泥;二當離夏,而水多魚。
三四兩爻為秋,秋水澄清;三為[坤],泉泄地上;四為[兌],故其毀折。
五六冬也,故井寒冽;上爻終[坎],為水養之終也。
大抵下卦[坎]水流行東南,失時不遇,故不吉;
上卦水歸西北,得其方位,故多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