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漸漸浪漫
兌為澤
»
彖曰
|
2013/08/24 18:57
|
《彖傳》曰:
兌,說也。
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
說以先民,民忘其勞;
說以犯難,民忘其死。
說之大,民勸矣哉。
《序卦傳》曰:「巽者,入也。入而後能悅之,故受之以兌。兌者,悅也。」
卦體以二五為中,以三上為外,以九為剛,以六為柔。
[兌]二五皆九,故曰「剛中」;三上皆六,故曰「柔外」;合之謂「剛中而柔外」。
「利貞」者,剛中之德,誠於中也;
「悅」者,柔順之象,形於外也,故曰「悅以利貞」。
卦以[坤]交[乾],
[乾]為天,亦為人,剛者天德,悅者人心,故曰「順乎天而應乎人。」
孔子論政,曰「先之勞之」,謂為政者當先以悅豫撫民,
而後使民任勞,而民不辭其苦;使民犯難,而民不顧其身。
是可逸可勞,可生可恐,民皆相悅於無言,而莫知其故,悅之道於是為大。
「勸矣哉」,謂民之已悅者固悅,即未悅者亦將聞風而悅服矣,為能使民之咸相勸勉也。
以此卦擬人事,
《說卦傳》曰:「兌,正秋也,萬物之所悅也。」故曰:「悅言乎兌。」
蓋時至秋而成熟,而人得其食用,喜其豐盈,斯百事亨通,人心自然歡悅矣。
故《傳》曰:「兌,悅也。」
[兌]為口舌,是笑言之出於口也;[兌]為輔頰,是歡容之見於面也。
[兌]屬柔,是謂「柔外」,
世之好飾外貌者,往往以容悅為工,其品愈卑,其心愈偽,脅肩諂笑,無所不為,
只各求悅,而不知悅在「利貞」也;只知媚人,而不知悅在順天也。
何也?以其無剛中之德也。
[兌]之剛中在二五,故能「剛中而柔外」,「剛中」即「利貞」也。
二五之爻,皆曰「孚」,「孚」者,孚於剛中耳。
得其孚則事事皆亨,即人人皆悅,
無勞可也,有勞而人亦不辭;無難可也,有難而人亦不懼。
道在有以先之也,惟其先之,乃即所以勸之;有其勸之,乃即所以悅之。
勸因悅,不勸亦悅,而人皆欣欣然有喜色矣,是人事之至順也,亦順天而已矣。
以此卦擬國家,
[兌]《大象》為「麗澤」,「麗」猶「連」也,是上下皆澤。
上以澤敷下,下以澤感上,感斯悅矣。
然一以柔順撫民,有恩無威,民必悅而不懼,
一以剛嚴禦民,有威無恩,民必畏而不悅,是未足為利,亦未足為貞也。
悅亦安可恃乎?
[兌]之所以能悅者,在二五之剛得其中耳。
二五之剛,主於中;三上之柔,施於外,謂之「剛中而柔外」。
悅以柔,悅以剛,實悅以「利貞」也。
上[兌]之悅,象取順天;下[兌]之悅,象取應人。
天德好剛,人心喜柔,順天而天弗違,應人而人感格,是所謂「順乎天而應乎人」也。
如是而悅以先民,民有任勞而不覺;悅以犯難,民有視死而如歸。
所謂「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是也。
是以未當求民之悅,而民自中心而誠悅。
忘勞忘死,悅之至也,故悅道之大,在使其民自勸。
《傳》不曰「勸民」,而曰「民勸」,是不期其勸而自勸,
其歡欣鼓舞之情,可從兩忘字中,想像得之矣。
上古之世,君臣之間,歡然莫逆,厘之所是,則相與順從,不以為悅,
理之所非,則更相獻替,不以為睽,如鹽梅之相和,如水火之相濟,
此悅而正者也,即悅之大者也。
六爻言[兌],各分剛柔:四剛皆君子,二柔皆小人。
「和兌」「孚兌」得其吉矣;「有喜」「有厲」得其位矣。
三「來兌」,來必多凶;六「引兌」,引亦未光。
國家當此,宜抑柔進剛,斯悅得其道焉。
通觀此卦,此卦次[巽],
[巽]者二陽在上,一陰入下,故陽順而下來,
[兌]者二陽在下,一陰出上,故陽悅而上往,與[巽]相反。
於方位,[兌]者,西也,利美而和,
其氣為金,從革而新,其決斷快利,其音響鏗鏘,故其德為悅。
於四時,[巽]木,春也;[離]火,夏也;[兌]金,秋也。
天以三時生物,木氣發生,金氣收斂,
[巽][兌]相反,而適以相成,中皆互[離]。三時相因,生剋自然之運也。
大抵[兌]悅之情,在和順,而[兌]悅之氣,主肅殺;和順者柔也,肅殺者剛也。
故以柔為悅,其弊必流於諂諛;以剛為悅,其德乃在於「利貞」。
卦內初二四五皆剛爻,得其正也;三上皆柔爻,失其正矣。
初之「和兌」,得《彖》之「利」;
二之「孚兌」,得《彖》之「貞」;
四之「喜」,喜即在於利也;
五之「厲」,厲即取其貞也;
至三之「來兌」,悅以要結以來,故有凶;
上之「引兌」,牽連而引,故「未光」。
是《傳》特著其德,曰「剛中柔外」,示其用;曰「順天應人」,極其效;
曰「民忘其勞」「民忘其死」,而所以致其悅者,其道在先,其功在勸,
其義則愈推而愈大。